P320社區空間簡介
作者:李成鋼
P320社區空間位於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加拉巴沙威新村,這是一個推動社區文史活動的多元功能空間,兩位空間經營者是陳秀君和李成鋼。自2019年創建空間以來,我們持續搜集與書寫地方歷史,記錄社區居民的口述史,也在社區内推動各類藝文活動。
在馬來西亞,新村並不是一種自然形成的聚落,它形成於二戰後,重返馬來亞的英國殖民者爲了杜絕華人對馬來亞共產黨的支援,因此強制原本散居在郊區的華人搬遷進入新村。當時的新村,實際上就是集中營,四周有圍籬,居住在裡頭的居民糧食受到管制,行動自由亦受到限制,過著艱苦的生活。
我們通過社區導覽、書寫和出版,讓更多新世代的年輕人從不同的角度回顧這段重要但正在逐漸被遺忘的歷史,讓更多人了解“何謂新村”、“新村居民經歷過哪些歷史階段”,以回應國家教育中單元、片面的歷史論述。
早期加拉巴沙威新村的人口多由從事種植業的客家人組成,他們曾經或仍在種植的作物包括黃梨、胡椒、可可、咖啡、橡膠、油棕、各類蔬菜,等等。農民的勞動記憶,客家人的方言習俗,都是這個新村重要的文化資源。我們的工作也包括採訪年長居民,用文字把他們的生命故事記錄下來,積累屬於這個地方的文化遺產。
過去三十年,馬來西亞城鄉差距越來越嚴重,大量郊區年輕人選擇遷移到城市謀生,導致許多新村人口銳減,只能通過跨國婚姻應對生育率下降、新生人口不足的問題,通過引入外國移工應對人力資源缺乏的問題,加拉巴沙威新村也是如此。
目前,加拉巴沙威新村内有許多來自印尼、越南、中國等國家的女性外籍配偶,來自印尼、緬甸、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家的移工。他們都是社區的持份者,他們的勞動記憶、移動軌跡,以及他們日常面對的挑戰也是P320社區空間所關心的。我們嘗試打造一個對外配和移工友善的空間,讓大家可以自在地在這裡交換想法、分享經驗。
過去幾年,我們曾為外配和移工開辦語言學習班,讓他們在這裡學習基礎馬來語和華語,陪伴他們一同去面對一些生活困難。在舉辦各類社區活動時,我們也盡可能把這些社區内的邊緣群體考量在内,與他們共享資源。
社區居民的内部非常多元,裡頭有著不同的意識形態、政治立場,即使同為草根群衆,但彼此之間也不見得總是和睦相處,團結一致,而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利益競爭、偏見歧視,甚至是弱勢者對更弱勢者的剝削。我們嘗試不浪漫化社區裡頭的現狀、不誇大草根群衆的進步,誠實地記錄當下,希望能夠建立一些討論問題的基礎,然後再進一步探索解決問題之道。
以上大略就是P320社區空間自成立以來所進行的工作。我們出版了一本社區口述歷史集、一本介紹社區女性居民的圖文書、持續在不同的媒體平臺發表文章、與教育機構協作帶中小學生走入新村、舉辦藝術家駐場活動讓藝術家與社區居民互動等等,通過多元的活動把社區的信息傳播出去,也把外部的資源帶進來。
我們也接待外國訪客,讓國際友人能夠看到馬來西亞的不同面向。